治疗慢性胃炎 老中医蓝青强教授经验专方专药
发布时间:2016-10-01 00:00:00
发布时间:2016-10-01 00:00:00
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曾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首批“桂派中医大师”,从医40多年,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消渴、肿瘤、咳喘、头痛、失眠、眩晕等内科疑难杂病,学验俱丰。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蓝青强名医传承工作室”
笔者有幸侍诊于左右,深受教诲,获益匪浅,现就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整理如下。
脾胃气虚为本
蓝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治疗应以益气健脾养胃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而四君子汤在益气之中有燥湿之功,补虚之中有运脾之力,故选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四君子汤中的人参常用作用相近而价格较便宜的党参替代,剂量约20g;若无便溏,甘草则常用蜜炙甘草。在此方的基础上,随着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兼证不同,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变通。若肝胃不和者,常选加柴胡、白芍、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厚朴、旋覆花、代褚石等;若脾胃湿热者,常将党参改太子参,选加黄连、黄芩、蒲公英、生薏苡仁等;若胃阴不足者,常将党参改太子参,选加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白芍、百合、石斛等;若胃络瘀阻者,常选加丹参、檀香、三七粉、炒莪术等。若大便不爽者可选加生大黄、玄参、火麻仁;若腹胀便溏者选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肉;若偏寒者选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乌药;若偏热者选加川黄连、山栀子;若气虚甚者加黄芪;若痛甚者选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若空腹痛伴泛酸者选加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若恶心呕吐者选加竹茹、生姜、佩兰;若泛吐清水者选加姜半夏、草豆蔻;若纳呆者选加谷芽、麦芽、山楂、鸡内金等。
注重调肝利胆
蓝教授认为:胃与肝胆的关系,是土与木的关系,在胃病治疗中,多见肝胃同治,或从肝胆论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五脏所主》中也述:“肝属木,能疏泄,脾土得木之疏泄,则饮食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由于肝胆之疏泄条达,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升降。若肝胆疏泄不利,则木旺乘土,肝气犯胃,或木郁胃滞,或肝郁化火,迫灼胃阴;或肝血不足,胃失滋养,均可导致胃病的发生。临床上治疗胃病久久不愈者,当从调治肝胆入手,从肝胆论治,或肝胆同治。肝郁者当疏肝,胃痛当柔肝,肝热者当予清肝,有胃酸者当予平肝,干呕者当和胃泄胆。在临床上:当胃痛、胃胀伴有疼痛连及两胁,腹部窜气作痛、嗳气、矢气不畅、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失调、乳房胀痛者,多为肝郁气滞,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化裁,或选用入肝疏肝的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木香、陈皮等。而慢性胃炎患者常见的胃痛多因肝急所致,治疗胃痛,蓝老多采用养肝柔肝之法。因胃腑以通为用,“痛则不通”(《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而《医学真传》中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其胀痛者,多因肝气升发无力,肝气下陷于胃,致使胃气不利,在行气的基础上加予柔肝。刺痛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以柔肝养肝。隐痛者,在温通的基础上加以柔肝养肝。柔肝、养肝的代表方剂为芍药甘草汤,其中白芍的用量在30-60g,其效方显。当肝郁日久化热,则出现嘈杂、吞酸等症。临床所见,嘈杂多为寒热失调所致,治以清肝热为主,配伍少量温性药,以寒热并用,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蓝老临床上多选用牡丹皮、山栀子、蒲公英、黄连,多为黄连与干姜配伍,或山栀子与吴萸配伍等。嘈杂之症通过清肝、和肝治疗,大多能缓解。当胃酸增多,临床多表现为吐酸、泛酸。蓝老认为胃酸一证,历代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认识,都有一定道理,但“酸者,肝木之味也”,不论何种胃酸,佐以平肝之品以中和胃酸,常用海螵蛸、煅瓦楞子、煅牡蛎、浙贝母等制酸效果甚好。当有干呕一证,内经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说,证之临床,胃病之干呕,多为胆气犯胃的呕吐,治宜疏肝利胆,方用小柴胡汤或温胆汤加代赭石、白蒺藜等平肝泄胆药,方能有效[1]。
专方专药,综合防治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蓝教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常常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如慢性胃炎患者,若临床症见: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后胀满,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弱,治宜补气健脾,和胃止痛,予以“慢性胃炎一号”方,
药物组成为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10g,姜半夏10g,厚朴10g,枳实10g,白芍20g,延胡索15g,丹参10g,木香10g,砂仁6g;若气虚同时出现畏寒肢冷等虚寒证时,加黄芪、桂枝;气虚伴气逆加旋覆花、代赭石。若临床症见: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嗳气呃逆或呕恶,泛酸嘈杂,舌淡红,苔白,脉弦,此为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予以“慢性胃炎二号”方,药物组成为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10g,半夏10g,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吴茱萸5g,黄连5g,海螵蛸15g;若见肝郁化热,口干,便结者,重用生白术,加玄参,大黄。若临床症见:胃胀或痞满、嗳气、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此为湿热中阻,治宜清胃泄热,行气化痰,予以“慢性胃炎三号”方,药物组成为黄连5g,半夏10g,全瓜蒌15g,蒲公英15g,炒山栀子10g,川楝子10g,白芍15g,枳壳15g,茯苓10g,煅瓦楞子20g,甘草6g。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现代药理表明,方中部分中药对Hp有直接的抑杀作用,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可合理配伍达到清除Hp的目的。针对Hp黏附胃黏膜这一病因病机,结合临床常见症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以健脾清热化湿活血为主要治法。益气活血清幽养胃方为蓝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常用方,药物组成为: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20g,丹参15g,黄连6g,吴茱萸3g,蒲公英20g,半夏10g,苏梗10g,檀香5g,砂仁5g,甘草6g。随症加减:大便干加大黄10g;腹痛甚者加芍药30g、醋延胡索10g;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0g;纳差,舌苔厚腻者加焦三仙30g;泛酸烧心明显者加煅瓦楞20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加莪术10g、黄芪30g。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在药疗的同时,蓝老尚注重指导患者起居有时,寒温适宜,劳逸有度,饮食有节,怡悦情志。
上一篇 : 春季预防哮喘 缓解困惑
下一篇 : 中成药“止咳药”“化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