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或嘈杂不适 调脾养胃方
发布时间:2017-10-03 00:00:00
发布时间:2017-10-03 00:00:00
作者:成肇仁昝俊杰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元胡10克,白芍15克,焦山楂15克,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健脾,和胃安中,调脾养胃。
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脘痞,腹胀,纳差,嗳气,呕恶,胃脘痛或嘈杂不适。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14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生活作息规律,心情舒畅,禁食辛辣油腻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胃膜修复,脾胃调理,均尚需时日,临证不可操之过急,宜缓图不宜急进,须当坚持服药,日久可建大功。
方解:脾者,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胃者,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二者同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清阳;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二者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受损,或由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或由外邪侵袭,情志内伤,迁延日久而成。脾虚则易酿湿生痰,郁久化热;胃弱则易浊气上犯,升降失司;土病易招致肝木横逆克犯。故临证治疗脾胃病多以健脾养胃、理气化湿、调和木土为法。临证应当注重腹部触诊,问诊必问胁肋,多诊合参,尤重木土关系之孰强孰弱。
本方由五味异功散加味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益气健脾。脾气虚者多用党参;病久夹瘀者多用丹参;肺脾阴不足者又有沙参、太子参、西洋参之别;脾气虚甚者多用生晒参;偏寒者多用红参。脾虚夹湿便稀者,白术炒用;大便秘结者,白术生用。脾气虚者,甘草炙用;偏于热者,甘草生用。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元胡行气活血止痛,以消气血之瘀滞。白芍和营敛阴,养肝柔肝,又能补中泻木,调和肝脾。脾胃病则纳运失司,水谷运化无力,故用焦三仙以助脾胃之健运。山楂生用虽能化瘀消积,但其味酸,不宜治疗胃病。山楂炒焦其酸味大减,运脾化积之力尤强。神曲醒脾化湿,开胃消食。麦芽舒肝和胃,健脾消积。此三药合用共奏开胃进食之效。甘草味甘入土,性能补,其得土气最全,为调脾养胃之良药。《药类法象》谓其:“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本草经注》谓其:“虽非君而为君之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全方用药和平,考虑周全,共奏益气健脾、和胃安中、调脾养胃之功。
加减运用:若见胃痛罹患日久,痛处不移而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三七、蒲黄、五灵脂活血以止痛;偏于寒者,可酌加川椒、干姜、高良姜、九香虫温阳散寒以止痛;偏于热者,可酌加连翘、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止痛。若见胃脘反酸烧心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浙贝、乌贼骨泻肝和胃以制酸。若见呕恶频频,嗳气不除者,可酌加柿蒂、枇杷叶、旋覆花、代赭石降肺胃逆气以止呃。若见胸脘满闷者,可酌加苏梗、藿梗、桔梗、瓜蒌皮开胸以理气。若见脘腹胀满,矢气则舒者,可酌加厚朴、木香、枳实、槟榔顺气以消胀。若见便秘或排便不畅者,可酌加虎杖、莱菔子、熟大黄通腑以降浊。若见胃连两胁作胀者,可酌加佛手、香橼、八月札以调和肝脾。若见情绪低落,或喜叹息,或焦虑紧张者,可予四逆散化裁。若见心烦默默,口苦,咽干者,可予小柴胡汤化裁。若见急躁易怒,苔白脉弦者,可予化肝煎化裁。若见心下硬满,按之则痛,舌红苔腻而属痰热者,可予小陷胸汤化裁。(湖北中医药大学昝俊杰整理)
上一篇 : 方解补肺止咳膏方 治慢支支气管哮喘
下一篇 : “防雾霾清肺茶”到底功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