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补益脾胃处方病例

发布时间:2017-11-20 00:00:00

王玉英教授为北京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辨证施治,同中求异,运用补益脾胃、活血行气、辛散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其用药特色包括药性平和、补泻兼施、擅用药对。并且王教授非常注重日常调摄,其治疗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之时常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对身体的影响,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中医学中无慢性胃炎的病名,但相关论述很广,根据其临床表现,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吐酸”的范畴。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是北京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颇有收获。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令精气敷布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每致胃不能纳谷。胃炎,病虽在胃,但与脾不可分割,形成脾胃皆病,虚实互见。肝胆与脾胃是木土相克的关系,肝胆主疏泄调达,也关系到脾胃的升降功能,若肝气横逆,则木旺乘土;木郁不达,则中土壅滞。临床上有些反流性胃炎,出现口苦、呃逆、反酸诸症,大多因胆有郁热,胃气上逆。胃炎的发作或病情的进退,常与情志变动有关,其病机离不开气机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进而殃及脾胃升降。王教授认为胃炎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阳)虚;实,主要是食积、气滞、血瘀、湿热等;寒,多是生冷饮食,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多因食辛辣之物,食积化腐生热、湿热内蕴,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


1补益脾胃
 

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主受纳和运化水谷,“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脾胃既虚,四脏俱无生气”,故脾胃尤为重要。若诸因易致脾胃受损,日久即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久病失治、误治,湿热邪毒胶结,严重损伤脾胃之气阴,脾气虚弱,脾阴亏损,脾失健运,气不行血,胃阴亏乏,阴不荣络,胃失所养而成本病。症见上腹部或胀或疼痛,不适症状食凉后加剧,得温后痛减,伴嗳气泛酸、食后饱胀,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细。王玉英教授诊治此种胃炎,多采用虚则补之的治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加减。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生甘草以健脾;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木香、砂仁、豆蔻理气畅中。临证中多用健脾运脾药物,促使脾胃运化功能。根据病情或选用健脾理中之品,如陈皮、枳壳之品;芳香健脾之药,如藿香、佩兰之类,且可化湿;还常用健脾消食焦三仙、鸡内金、麦芽之类。健脾类药物的应用有助于补气药功效的发挥,使补而不滞。
 

此类患者若素体脾弱,加之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滞不运,木郁土壅,升降失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干、口苦,泛酸嘈杂,伴有心烦、失眠等症,此则为肝脾不和[2]。治疗当疏肝解郁,调和木土,基本方为柴归芍香砂六君子汤。柴胡味苦、性微寒,善清热;当归归脾经、肝经,可补肝血助肝气调达;芍药性味微寒,味苦和酸,归肝经,同时有助调达肝气。肝气顺则脾胃受纳调和,配合香砂六君子培补中焦,诸症可消。
 

病例1:患者,男,50岁。素患慢性浅表性胃炎,近2个月胃痛加重,自觉胃凉痛,常于夜里1点或3点痛醒,早晨口干。胃镜检查胃内疱疹,不吐酸水,饮食可,素嗜酒。大便不成形,1次/d。素睡眠不实,阵发性出汗,疲乏无力,血压正常,心电图正常,舌红苔薄白干,脉虚弦大。证属脾胃气虚,中焦运化不利,拟益气健脾,和胃化湿,兼活血通脉,镇静潜阳。

处方:木香10g,砂仁10g(后下),太子参15g,茯苓20g,白术12g,甘草6g,当归12g,川芎10g,鸡内金20g,焦三仙各10g,陈皮12g,红景天6g,丹参15g,清半夏9g,白及12g,煅龙牡各30g,7剂。

嘱注意饮食,避免生气劳累过度。嘱到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二诊:胃痛缓解,食少,晚上食后腹胀,嗳气,有少许胃酸,大便1次/d,成型,量略少。心电图正常。

仍用前方加生薏米30g健脾利湿,加三棱9g,莪术9g增强消积化滞之功,加瓦楞子15g,乌贼骨12g,浙贝10g,穿山甲5g散积消肿、除胀制酸止痛,治疗胃之疱疹。夜里胃痛未再发,心电图等检查正常,故减去当归、川芎、红景天、丹参等血分之药。服药7剂后3次就诊时胃痛减轻大半,便溏,口腔溃疡,此为脾胃虚寒,运化减弱,导致食积化热,故加炮姜炭6g,伏龙肝100g,加强健脾温胃之力;同时,加黄连2g以泻食积之热。以该方加减,又服20余剂,胃痛基本不发,前诸症消失,体力增强。


2活血行气
 

脾胃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因药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升降失司,必气滞于中,胃腑气机阻滞,气滞病久及血,血滞成瘀,多气滞血瘀并见。症见胃脘疼痛不止,痛如针刺,痛处不移,便黑,舌质暗青,甚则紫,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胃炎实证,主要是气滞、血瘀相互交织所致。从疾病来看,消化道溃疡则在血分者多见。王主任对于此类胃炎多采用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方多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尤其川芎更能行血中之气,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力。治疗中,往往使用较多的理气药,如枳实、厚朴、木香、青陈皮等。若有胃气上逆,出现恶呕者,且热象明显加竹茹等;若有郁热于胸膈,心胸烦闷懊恼者,可用栀子;胃酸增高,表现为泛酸、吞酸、灼心、嘈杂等,可采用“以酸制酸”法[3],药用乌贼骨、煅瓦楞、煅牡蛎等。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并无明显瘀血症状,但按常规辨证治疗效果多不满意,此时若从血分论治,多能取效。
 

病例2:患者,男,50岁。初诊:胃脘疼痛多年,近半年加重,夜间痛甚,痛引腰痛,胃痛时自觉有跳动感,吐酸烧灼感,经某西医院胃镜检查慢性糜烂性胃炎。大便时干时稀,睡眠欠佳,少则3~4h,血脂、尿酸偏高;身痒,血糖、血压正常。体略胖,舌暗红,苔白滑,脉沉有力。

治疗须用行气活血化瘀之法,使胃腑正常通降,辅之以健脾、重镇安神之药,患者年近半百,血脂、尿酸偏高,在治疗中也应顾及。

处方:桃仁12g,丹皮10g,赤芍12g,乌药12g,制元胡15g,当归15g,川芎10g,制五灵脂12g,红花10g,枳壳12g,香附12g,苍白术各12g,木香10g,砂仁10g,清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党参12g,土茯苓30g,葛根30g,煅龙牡各30g,金钱草30g,柴胡10g,7剂。

二诊:服药后胃痛减轻,偶有胃胀、吐酸烧灼感,睡眠欠佳。

前方加白豆蔻10g(后下)健脾化湿;加入石菖蒲10g,远志10g解郁安神;竹茹12g,青蒿20g性寒,可清烦热,助睡眠。患者年近半百,血脂、尿酸偏高,方中加入红景天20g益气活血通脉,川怀牛膝各15g活血化瘀。

三诊时诸症皆减,反酸、嗳气、腹胀已改善大半,仍眠差,同时出现性欲降低、耳鸣、汗多、前列腺肥大、睾丸潮湿等症状,在前方中加入僵蚕15g,蝉蜕10g,钩藤20g止痉安神,合欢花12g及合欢皮12g舒郁、理气、安神;磁石30g聪耳明目,首乌15g能补肝、益肾,养血,主治失眠、耳鸣、性欲低下,配伍九香虫12g温肾壮阳。14剂汤药过后胃脘不适症状大为改善。


专家介绍

王玉英 教授、主任医师

临床治疗男女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停育、习惯性流产,痛经,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乳腺炎,乳汁不通等妇科病;失眠、心悸、头痛、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病;急慢性咳喘;胃炎,胆囊炎,肠炎等消化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腰腿痛等;肿瘤放疗后、晚期肿瘤改善生存质量;小儿咳喘、厌食症、多动症、秽语综合症等;痤疮、湿疹、荨麻疹皮肤疾病等疑难杂症。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