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7-11-27 00:00:00

王玉英教授为北京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辨证施治,同中求异,运用补益脾胃、活血行气、辛散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其用药特色包括药性平和、补泻兼施、擅用药对。并且王教授非常注重日常调摄,其治疗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之时常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对身体的影响,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辛散苦降
 

    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痰湿内停,日久化生湿热,又可耗伤胃阴,伤及胃络,致寒热虚实夹杂。症见面生痤疮,脘闷纳呆,心下痞满嘈杂,胃脘胀痛或隐痛,或口腻口苦不渴,或口淡无味,胸闷呕吐,反酸,或伴身重肢倦,头重如裹,大便溏薄不爽,小便不利,苔白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王教授认为寒热错杂证的本质依然是寒,热象为标。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化湿行滞和胃,常用辛开苦降之法效仿仲景泻心汤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之意即以苦能降能泄而和阳,辛能通能开而和阴。两者合用,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用以通阳散结,流通气机,而恢复中焦升降传输之机能。基本方:黄连、干姜、法半夏、苍术、乌药、木香、白芍、甘草等。黄连、干姜寒温并用且用量较轻,取其辛开苦降,化湿行滞之功,又防过于苦寒伤胃或辛温太过伤阴。王教授在本病中对于黄连的应用有自己的心得,常用剂量是3g,如热象不明显,或素体胃寒者,黄连可减量为1g,若见口苦,反酸,烦躁,舌红,脉大有力等热象教重者,可适量增加黄连用量至6g。如湿热偏盛加蒲公英、黄芩;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瘀血甚者加川芎、丹参;脾气虚者合四君子汤或异功散;以胀为主加厚朴、槟榔;以痛为主加细辛、砂仁;口苦或属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合小柴胡汤。

病例:

    患者,女,48岁。初诊:症见胃脘胀满不适,口腻不渴,胸闷,大便略黄,舌苔黄腻,脉濡数。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脾胃既虚,运化功能减弱,胃腑通降失调,水谷停滞化热导致寒热错杂之症。治以温散脾阳、苦泄胃中郁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清半夏12g,陈皮10g,茯苓20g,甘草6g,黄连3g,藿佩各10g,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0g,赤白芍各12g,煅龙牡各30g,瓦楞子12g,苦参5g,干姜10g,1剂/d,水煎服。二诊时停服抗生素,呃逆,纳可,空腹胃痛,大便正常。月经尚规律,量偏少。前方中加桂枝10g,吴茱萸3g,乌药10g,以加强祛寒,行气止痛之功,服药14剂。其后仍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2月余,诸证消除。


用药特色
 

1药性平和

    脾胃有病,在遣方用药时更需勿伐脾胃之气,故临证组方,王主任强调整体制方宜平和。选药多用平和之品,少投味厚、性烈、性偏之物。在方药的选择上一是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二是药味不宜太多。

2补泻兼施

    胃以降为顺,但胃病多虚实夹杂,故在治疗中多补泻兼施,通用香附、枳壳等,补用党参、白术等。

3擅用药对

    王教授在遣方用药中重视药对的使用,来缓解患者的特定症状。例如太子参、山药调补脾胃;党参、白术健脾生血;半夏、陈皮燥湿理气;香附、川芎健脾行气;木香、砂仁宽中调气;乌贼骨、煅瓦楞制酸止痛等。

5日常调摄

    脾胃病自古以来有“三分靠治,七分在养”的说法,王教授治疗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之时常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对身体的影响。禁食冷、辣、腻食品,浓茶,咖啡,烟酒,豆制品等。定时进餐,养成固定的饮食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做到脾胃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另外精神心理因素在脾胃病中的影响不容忽视,王教授一方面合理用药治疗,一方面及时对患者进行开导、劝慰,耐心地解释病情,清除患者的顾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2]黄贵华,林寿宁.林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10):16-17.

[3]候欣颖,陈大权.陈大权应用药对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河南中医,2013,33(11):1870-1871.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