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浅释 辨治经验验案举隅

发布时间:2017-12-04 00:00:00

王灿晖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撷菁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固有腺体数目减少、黏膜变薄、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为胃癌前病变。及时治疗CAG以逆转病理改变对防止胃癌发生有重要意义。王灿晖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六十余载,精于医理,勤于临床,在治疗CAG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浅释

1.脾虚胃弱是发病基础王老师认为,脾虚胃弱是CAG的发病基础,并且贯穿本病的始终。首先,脾虚胃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内因,如《脾胃论》云:“历观诸篇而参考之……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其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位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随着当今社会人类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劳逸过度、或滥服药物,致使脾胃受损,脾升胃降失调,气血运化不及,终致脾胃虚弱。

2.胃有郁热是发病关键CAG患者多因情志失调、肝气不疏,久而久之则产生郁热,或因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久病耗伤阴液而生热,或因痰饮积食郁滞于胃而生郁热,或因瘀血内停,郁久不消而化热。王老师认为,在这种慢性内伤杂病迁延日久后,极易出现多脏腑功能紊乱,致气血津液运行失畅,继而产生郁邪,成为本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朱丹溪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参郁结治之”。

3.气滞络瘀使疾病迁延王老师认为“滞”和“瘀”亦是CAG的主要病理特点。一方面,脾胃同居中焦,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虚弱,或外邪袭表、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均可致脾胃气机阻滞。另一方面,气滞可导致血流变缓,凝涩成瘀,加之本病大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漫长,反复不愈,致胃络失和,使瘀血之证加重。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气血凝滞,营卫不和,胃络瘀阻,致使疾病迁延。

辨治经验

1.调和脾胃,健脾养胃为先《脾胃论》曰:“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胃乃“后天之本”,是故善治诸病者,先调和脾胃。王老师认为,CAG病情迁延不愈,脾胃运化功能受阻,致使气血生化不足,故患者会出现胃脘痞满、隐痛、能食难化、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胖、舌边有齿印、脉细等“中虚”症状,且本病根本于脾虚胃弱,故先从调和脾胃、健脾养胃入手。常用四君子汤化裁,药用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养胃。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上可能分别通过改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调节胃肠激素、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含量、提高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等机制调节脾虚证[1]。

2.清解郁热,调理气机为要《医碥》云:“盖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为郁者”,即郁热证是热郁结于内,气机升降失调,出入不利所致。CAG患者因情志失调、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痰饮积食瘀血郁久于胃而生郁热,故可出现胃脘灼痛、胁痛、口干、口苦、嘈杂、善太息、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等症状。王老师认为“郁”是主要病理,当以宣散郁闭辅以清热为治疗方法,郁热清、气机调,而诸症消。临证选用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辛开苦降、清郁热、调气机。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左金丸可抑制胃黏膜恶性增殖,使细胞恢复增殖与凋亡的平衡,从而达到抗胃癌的作用,半夏泻心汤则可以双向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清除幽门螺杆菌(Hp)、增强免疫力等,两方合用则可以保护胃黏膜、防止黏膜恶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3]。

3.理气和血,虚实标本兼顾“胃宜降则和”“六腑以通为用”,故胃宜通降。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影响胃腑功能,致使胃失和降,气机不畅,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纳呆、呃逆、咽部不适、焦虑抑郁、大便干结或稀溏、脉弦等。脾虚胃弱是CAG的根本病因,根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脾气虚,血液难以被推动而成瘀,瘀血内停,故CAG患者亦可见到胃脘胀满或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等症状。临证用药时则在健脾养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气活血之品,如半夏厚朴汤、枳术汤、丹参饮,以标本虚实兼顾。药理研究显示,半夏厚朴汤有改善咽喉食管部异物感、焦虑抑郁、消化不良、促进胃排空功能[4],枳术汤可促进肠组织胃动素含量,进而增强小肠的推动作用[5],丹参饮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镇痛的作用[6]。

治疗特点

1.重视病证结合王老师在治疗本病时,强调以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基本原则,重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即通过四诊来辨疾病的虚、实、寒、热,并注意证候间的相互转化。微观辨病是利用现代医学的Hp检测、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等来丰富中医四诊,不仅可用来明确CAG的诊断,而且使医生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CAG的本质,且更好地把握本病的演变规律。CAG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嗳气、纳呆、嘈杂等。王老师临证时尤重视:①胃脘症状:胃脘隐痛者,多为脾气虚弱;胃脘灼痛者,多为肝胃郁热或胃阴不足;胃脘胀满或胀痛者,多为肝胃气滞;胃脘刺痛者,多为胃络瘀血。②舌苔特征:舌淡胖且有齿痕者,多为脾气虚弱;舌红嫩苔少甚至无苔者,多为胃阴不足;舌红苔黄者,多为肝胃郁热;舌红苔黄厚腻者,多为脾胃湿热;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者,多为胃络瘀血。③大便表现:大便溏薄者,多为脾气虚弱;大便干结者,多为肝胃郁热或胃阴不足。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则需要结合现代西医学的相关检查。对Hp(+)者,适当加用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杀菌;对伴有糜烂或溃疡者,加黄芪、白及、乳香、瓦楞子等护膜愈疡;伴有胆汁反流者,用加味连苏饮利胆抗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之胃癌前病变者,用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等药防癌抗癌。

2.用药平和灵活王老师用药轻灵平和,遵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则,时刻顾护脾胃正气,临证多用药性平和之品,避免大寒大热,处方中药味一般为13味,药量多在3-12g,少数药剂量为20-30g。王老师在明确CAG的病理基础和治疗方法后,自拟加味连苏饮和健脾益胃汤作为基本方,并在此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疗效颇佳。两方合为黄连5g,紫苏叶10g,吴茱萸3g,郁金10g,焦栀子10g,姜半夏10g,厚朴花10g,蒲公英30g,太子参20g,焦白术10g,炒枳壳10g,茯苓12g,山药12g,鸡内金10g,焦山楂10g,石斛12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莪术10g,仙鹤草20g。前方可清郁热、消滞气治标,后方则补气阴、清郁热、理气血标本兼顾。临证时若脾气虚弱较明显,则加黄芪健脾益气;若以胃阴不足为主,则加麦冬养胃生津;若肝郁气滞显著,则加青皮、香附疏肝理气;若气血失和,胃脘刺痛,则加炮山甲、丹参、延胡索活血通络止痛;若见泛酸,则加煅瓦楞子制酸护膜;若呃逆严重,则加刀豆壳降逆止呃;若见失眠严重,则加酸枣仁、石菖蒲、炙远志安神定志。若大便干结较著,则加瓜蒌仁、柏子仁润肠通便。

验案举隅

患者某,女,56岁,2016年1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胀满不适5年余。患者近年来胃脘胀满加重,于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内镜示: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病理诊断:(胃窦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后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慕名求治于王老师。刻诊:患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精神抑郁,胃脘胀满不适,进食后尤著,伴口干,饮食一般,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西医诊断:CAG;中医诊断:痞满;辨证:胃热气滞;治法:清热和胃;处方:加味连苏饮;药用:黄连5g,紫苏叶10g,焦白术10g,吴茱萸3g,郁金10g,炒枳壳10g,焦栀子10g,蒲公英30g,炒白芍12g,姜半夏10g,鸡内金10g,厚朴花10g,香附10g,青皮10g。7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2016年1月27日二诊:患者胃脘胀满好转,时感胃脘隐痛,神疲乏力,口干,纳可,二便正常,舌胖红嫩,脉细。气阴不足偏著,予健脾益胃汤加减,药用:太子参20g,焦白术10g,香附10g,炒枳壳10g,莪术10g,石斛12g,延胡索10g,黄连5g,砂仁4g,炒白芍12g,仙鹤草20g,白花蛇舌草20g,厚朴花10g。再服7剂,服法同前。

2016年2月3日三诊:患者胃脘胀满、隐痛均减轻,口稍干,精神稍佳,食欲正常,二便可,舌红嫩,脉细,继用健脾益胃汤加减治疗。服药至2016年3月24日,患者一般情况可,体质量增加2kg,面色红润,胃脘胀满偶作,余无不适,继续予前方巩固。2016年3月28日,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示(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本案中,患者平素精神抑郁,日久伤肝,肝气郁结而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以致胃脘胀满;肝胃郁热耗伤津液,而见口干;舌红苔薄、脉弦亦乃胃热气滞之征。王老师认为本病本虚标实,患者初诊时胃脘胀满较著,故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采用清热和胃的方法治疗标症。方中黄连、紫苏叶、吴茱萸辛开苦降、泄胃脘郁热,辅以香附、青皮、郁金疏肝理气,其效更佳,蒲公英、焦栀子苦寒泻火,同黄连加强清热作用,炒枳壳、焦白术理气消痞,合苏叶而其力更强,姜半夏、厚朴花降气和胃,鸡内金健胃助运,炒白芍养血柔肝。诸药同用,致使热邪去,郁滞除。二诊时患者胃脘胀满较前好转,但偶有胃脘隐痛,伴有神疲乏力、口干,舌胖红嫩,脉细。证属气阴不足,胃热气滞之虚实夹杂证。故以健脾益胃、清热理气为治则,健脾益胃汤加减“标本兼顾”。方中太子参、焦白术、石斛健脾气养胃阴,黄连、白花蛇舌草清郁热,香附、炒枳壳、砂仁、厚朴花理气和胃,炒白芍、莪术、延胡索养血活血止痛,仙鹤草合白花蛇舌草、莪术抗癌防癌。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故以健脾养胃汤巩固。经过2个多月治疗,正气复,邪气退,取得理想疗效。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陈莹莹鲁晏武刘涛王灿晖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