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温法医案

发布时间:2017-03-01 00:00:00

温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是指运用温性或热性药物来鼓动阳气,驱散寒邪,消除里寒证的一种治法,具有温化散寒、振奋阳气、鼓动生理机能的作用。目前临床常把西医学的“炎症”与中医学的“热毒”“湿热”相等同,认为“炎症”就是热证,所以对炎症的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利湿论治,这种机械化的对等治疗方式有悖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炎症是机体受病原体侵入后所发生的抗病、应答性的病理过程,热证是其中的病理反应证型之一。中医以清热解毒泻火法采用苦寒的药物清除里热火毒,这些药物在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但事实上,许多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并非热证,而是呈现出来一派寒象,若用清热苦寒药治疗则会更伤脾肾,损伤阳气,此时在温法指导下运用辛温热性类中药治疗,能在多层面发挥抗炎效应。

几则医案与大家分享:

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女,55岁。2013年9月21日初诊。患者自幼哮喘,育龄期后病情缓解。20年来,每年季节转换则易发咳喘,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哮喘。1周前突发哮喘、胸闷,急诊予以激素及对症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药物治疗,稍有缓解,但仍然喘咳难平。刻诊:咳喘,咯痰,色白起沫,胸闷、气短,夜难平卧,端坐呼吸,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口干,大便调。舌嫩红、苔薄白,脉弦滑。

此为外寒引动宿疾,寒饮束肺,肺气失于宣降,气机壅滞。治宜温肺化饮,理气化痰,宣降肺气。处方:桂枝6g,炙麻黄6g,细辛3g,厚朴8g,辛夷6g,干姜3g,姜半夏10g,五味子6g,苍耳子8g,茯苓15g,前胡10g,防风6g,牛蒡子10g,蝉蜕8g,苦杏仁10g,浙贝母10g,紫苏子10g,紫菀15g,莱菔子15g,瓜蒌15g,西青果8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3年10月19日二诊:药后喘咳减,夜能平卧,胸闷、气短明显改善,纳可,大便调。舌嫩红、苔薄,脉滑。既效守法。处方以初诊方去浙贝母、西青果,加杜仲15g,肉苁蓉15g,桃仁10g,参蛤粉3g,川贝母6g,以增纳气活血之功,助降气平喘,通利气血。继服14剂。

2013年11月3日三诊:咳喘已平,夜能平卧。精神转振,气色转润,纳可,大便调。舌微红、苔薄,脉细。遂于方中加葶苈子6g,嘱服两周以资疗效。并嘱缓解期常服参蛤粉以扶正固元,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2014年1月随访病情稳定,冬季未发。2016年1月因外感再次引发宿疾,来诊仍以温化宣肺而收功。

张仲景用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外寒内饮所致的咳喘痰多,甚者胸满倚息不得卧。方用麻黄、桂枝相须,以发汗散寒解表,温阳利水化饮,宣肺平喘咳;干姜、细辛温肺化饮的同时助麻黄、桂枝温散表寒,走表又达里而为臣药;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酸敛固护肺气,并与桂枝、炙甘草调和营卫,同时又可防诸温燥之性,实为温法治疗咳喘良方。此案实践温法治炎症,借张仲景之方加宣表、化痰、理气诸品,临证收效多验。

小结

温法具有回阳温里逐寒之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肾阳衰微、阳气欲脱、寒饮痰凝等里寒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 “劳者温之”“寒因热用”的论述奠定了温法的理论依据。自汉代以来,医家皆喜用温法,尤其用于急、危、重证,多能力挽狂澜,施于慢性顽病痼疾,亦能起沉疴于须臾。但用好温法重在对证而不在于套用西医病种,总以温治“寒”为总纲,或阴证,或阳虚,或里寒,全在辨证恰当而已。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