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是临床常见病,与脾胃关系密切,不寐患者常有脾胃病症状,脾胃病患者常有睡眠问题。现今医者治疗不寐,多从心、胆、肾论治,往往忽视调理脾胃,故疗效时有不足。历代医家有很多调理脾胃以安神的记载,如《伤寒论》就有“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李东垣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曰:“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这对从脾胃论治失眠提供了很好的临床指导。
笔者以往治疗不寐患者以安神为主,兼以和胃,跟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教授后,尤其重视调理脾胃,特别遇到虚证更注意脾胃为后天之本,诚如龚廷贤在《万病回春》所说:“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何晓晖教授是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精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创立调理脾胃病的基本方和胃调中汤(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白芍、丹参、枳壳、吴茱萸、蒲公英、海螵蛸、莱菔子等组成)。方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己戊丸等方化裁组成,其中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辛开苦降、除实补虚、寒热并治;戊己丸(黄连、吴茱萸、白芍)疏肝和脾,清热降逆;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胃运湿;再加枳壳、莱菔子理气化滞;丹参理血活血;蒲公英清热健胃;海螵蛸制酸护膜。全方以“衡”为法,寒热并治,攻补兼施,升降相宜,气血同调,湿食同理,可以平调中焦脾胃阴阳、寒热、气血、虚实、升降等,适用于临床寒热互见的脾胃病。笔者临证运用和胃调中汤加减治疗不寐,特别是兼有脾胃症状的不寐,疗效肯定,特选临证医案两则供同道指正。
案一
陈某,女,40岁,2012年6月2日就诊,因不寐十余年,时轻时重,屡治不效。近月访得一偏方,治疗二十余天,睡眠略有改善,但胃痛日益加重,后服用兰索拉唑、西沙比利、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等药,胃痛略有减轻,但纳差、胃胀始终未除,故求治于笔者。辅助检查:2周前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线杆菌阳性。刻诊胃痛隐隐,得食不减,安静时尤甚,更影响睡眠,时有胃胀,进食后尤甚,嗳气频。患者服用偏方处方不详,但观其药物,龙骨、牡蛎、生磁石量较大。故考虑此类药物用量太大,久服伤及脾胃,故而产生胃疾。查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诊为胃气失和,治以和中调胃汤治疗。
处方:法半夏15克,黄连4克,干姜3克,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木香10克,旋覆花10克,白芍30克,丹参20克,徐长卿20克,枳壳15克,吴茱萸3克,黄芩12克,蒲公英15克,海螵蛸15克,莱菔子10克,紫苏叶10克,酸枣仁20克。7剂。
二诊:患者诉胃痛好转,胃胀减轻,大便正常,纳食进步,患者诉睡眠改善较大,十分欢喜。初诊处方只是在和中调胃汤的基础上加了酸枣仁,其余药均不是安神药物,全方也并非以安神为主要治疗方向。虽然有部分患者反映服和中调胃汤后有安神效果,但是对多年未愈的顽疾竟然也有效,是个意外的收获。二诊患者舌脉无变化,大便稍溏,原方去白芍,加炒白芍15克,改黄芩为6克,继服7剂。
三诊诸症改善,胃痛不作,纳增,睡眠好,一周有2次酣睡,舌苔薄净,脉细,大便稍软,以健脾胃治疗。
处方: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山药20克,桔梗10克,薏苡仁15克,砂仁4克,五味子6克,法半夏12克,茯苓20克,木香6克,酸枣仁15克,7剂。
后随访胃痛、不寐均痊愈。
案二
王某,男,65岁,2017年10月17日就诊。不寐反复发作5个月,服用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液不效。刻诊:神疲不寐,心烦梦多,纳差,饥不欲食,腰酸乏力,口气重,大便稍秘结,半夜常胃中嘈杂,舌苔薄黄,脉细数,诊为不寐,以和胃调中汤治疗。
处方:法半夏15克,黄连4克,肉桂2克,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茯神20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徐长卿20克,枳壳15克,吴茱萸3克,黄芩10、蒲公英15克,海螵蛸15克,莱菔子10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7剂。
二诊:服药后诸症改善,大便通畅,仍梦多,口气改善,舌苔薄黄,脉细,拟上方加柏子仁15克,芦根15克,去吴茱萸,继服7剂。
三诊:寐可,梦少,舌脉无变化,继前法治疗。
处方:法半夏15克,黄连4克,肉桂2克,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茯神20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枳壳15克,吴茱萸3克,黄芩10克、蒲公英15克,海螵蛸15克,莱菔子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神曲12克。7剂后停止服药。
两个月后患者带孙子到医院看病,告诉我睡眠一直安好。(邓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