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32岁。2006年7月11日诊。
患者反复腹痛3周,发作不定时,痛无定处,以右腹多见,腹胀,大便时稀时干,常伴有腹泻,为黏液便,无血便,排便后缓解。近2日上述症状加重,胃纳稍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体查:全腹软,脐周部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肠郁。治以健脾柔肝,祛湿止泻。予以激愈方化裁。
处方: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5g,白芍15g,木香5g,香薷10g,厚朴10g,扁豆花10g,川连3g,佩兰10g,藿香10g,鸡内金15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复诊:服用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上方去佩兰藿香,加茯苓15g,继服4剂而愈。
【组成】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5g,白芍15g,木香5g,香薷10g,厚朴10g,扁豆花10g,川连3g,佩兰10g,藿香10g,鸡内金15g
【功效】疏肝理脾,化湿止泻。
【主治】肠易激综合征属肝郁脾虚者。
【组方原理】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是一类具有一定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为主要特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西医主要以应用泻剂或止泻剂、抗肠痉挛药、促胃肠动力药、调整饮食及心理辅导等治疗为主。由于西药多为对症治疗,且多伴副作用,加之本病以脏腑功能紊乱为主,故沈师临床喜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现代中医谓之“肠郁”。沈师认为该病病位虽在肠道,但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病机以肝郁、脾虚、湿阻为主,因而强调以疏肝健脾、化湿止泻为法。腹痛、腹泻、便后缓解为肝脾不和,脾虚木乘痛泻之征。《医方考》有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方中陈皮、防风、白术、白芍四药为痛泻要方原药,其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配以陈皮理气燥湿,防风散肝郁、舒脾气,四药合用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香薷、扁豆花、佩兰、藿香、川连共辅祛湿止泻之效;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其中木香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日华子本草》云其能“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鸡内金健脾胃。全方切合病机,故收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