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变异性哮喘 伏邪基本内涵
发布时间:2018-01-05 00:00:00
从伏邪理论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辨治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CVA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尤其好发于儿童,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诊断标准为:①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呼气峰流速日间变异率>20%,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其治疗原则与支气管哮喘治疗相同,大多数患者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或氨茶碱等)即可,必要时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时间不少于8周[1]。CVA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因其有难治易发、病程反复的特点,又有“久咳”“顽咳”[2]之称。伏邪理论作为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确理解CVA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颇有意义。以下仅从中医伏邪理论简要探讨CVA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伏邪基本内涵
伏邪之说,始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少阴藏精不足者,冬冷时节易于感受寒邪,寒伏少阴,日久郁热,至春天则为风阳引动,随肝胆之气上升,而发为温热之病。此即指出伏邪致病非感邪即刻而发,而是病邪潜伏于内,待时由内而发,且患者多正气本有不足,故正虚无力祛邪,则邪气郁久可有性质改变。清代《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对伏邪的致病机制有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感受六淫外邪未随即而发者皆可称之为伏邪,若已有疾病失治误治导致邪气未祛,深伏于内,伴有正气亏损者亦可视作伏邪。当代学者在前人经验总结上亦有发挥,认为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七情内伤亦为伏邪产生的重要机制,因内伤则气血失调、阴阳不合,可内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伏于体内日久伤及脏腑而致百病[3]。而先天禀赋不足,由母体中感受邪气,自出生即患有疾病者也被视为伏邪致病的一种情况。
正气亏耗、风伏肺金为CVA发病之根本
CVA患者常在遇到环境刺激后即刻发作,并有咽痒则咳、痰液稀少、剧则气促、苔白脉浮等以风邪犯肺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特点[4]。故国医大师晁恩祥认为其本质属于“风咳”,为风邪久伏肺络,阻碍肺气宣降所致[5]。汪受传亦提出“伏风”“伏痰”滞于肺金为小儿发病之宿根,并且伏风贯穿于病程的始终,主导疾病的发生发展。壮健教授[6]认为“肺风深伏”为CVA发生的重要机制,肺虚为发病的重要基础,气虚风伏,气机宣降失司,日久则血液淤滞,瘀血入络而致疾病愈加顽固难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为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因外感内伤或先天禀赋不足而致正虚者多有营阴匮乏、卫阳虚弱,肺卫不固而易受六淫侵袭,为外邪所中。风为阳邪易袭上位,肺为华盖,最易为风邪所害。且风为百病之长,存于四季,可为他病之先导并兼夹他邪直入肺体而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风善行数变,若祛邪未尽,则易于深伏肺络,日久更耗金气,以致正虚邪恋、风邪久稽难祛、病情缠绵反复。风伏肺络,阻碍气机,血行不畅可致瘀;肺气不利,水饮不运而成痰;日久则风、痰、瘀滞于肺络而致正愈衰而邪愈深。故CVA往往病程较长,久治难愈。
CVA患者多在闻及异味、外遇冷风后突然发作剧烈干咳,此即隐伏之内风受外风引动,内外合邪所致。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呼吸道非特异慢性炎性反应所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咳嗽受体敏感性增加、喘息阈值增高,对多种变应原产生广泛致敏是CVA的主要发病机制[7]。CVA为多基因遗传疾病,遗传亦为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患者可有家族遗传史[8]。久治不愈的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可视为未尽之邪气,潜伏于肺体;咳嗽受体敏感性增加可看作正气亏损、阴阳失调;对多种变应原易致敏可当作风伏肺体易为外邪引动;多有家族遗传史则是先天禀赋不足、母体中即有伏邪。综上,CVA总以正气亏耗、邪伏肺金为发病之根本,其中又以风邪为主导。具有虚实夹杂、反复难愈的特点。
鼓舞正气、祛风外达为CVA治疗之原则
CVA以正虚风伏为发病基础,因而治疗当以扶正祛风为基本原则,临床运用党参、生黄芪、白术、蛤蚧、甘草等补益肺脾之品,扶助气阳,祛邪外出。风伏肺金,当治以祛风宣肺,临床以炙麻黄、防风、柴胡、苏子、桔梗等宣肺止咳。又因邪伏于络,日久病位较深,寻常风药难以触及,当酌加虫类药如地龙、僵蚕、全蝎等搜风通络以引伏邪由里而出,宣畅气机。临证尚需配伍紫苑、枇杷叶、象贝母、百部等化痰止咳之品。晁恩祥从疏风宣肺的角度出发,以祛风散邪、行气宣肺、缓急止咳为CVA治法。多用疏风宣肺之炙麻黄、苏叶、蝉蜕配伍止咳化痰之紫菀、杏仁、炙杷叶、百部、桔梗;并加牛蒡子、五味子、诃子、白芍等舒缓气道[5]。汪受传提出祛风药需应用于CVA治疗的整个过程。急性发作期需祛风宣肺、化痰平喘,偏于寒者以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偏于热者以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缓解期多用玉屏风散加减以补肺固表御风。壮健教授[6]以祛风宣肺通络为治疗原则并兼顾补益肺金,自制祛风定喘汤。方中以炙麻黄、柴胡、苏子、地龙升降相因,宣肃肺气;生黄芪、党参、白术补肺脾之气;桃仁、当归活血通络止咳,因本病患者多有过敏史,以蝉蜕、防风、五味子开合相配、祛风缓急,并酌加全蝎、僵蚕等药以搜风通络、解痉止咳。王琦教授认为伏邪所致过敏性疾病当扶正祛邪兼脱敏调体,运用乌梅、蝉蜕、无柄灵芝、首乌等益气养阴、祛邪脱敏[9]。总之,CVA应以鼓舞正气、祛风外达为治疗原则,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结语
CVA为慢性咳嗽病因之一。临床发病率逐渐增多,本病反复发作、久治难愈,在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伏邪理论在指导临床治疗外感内伤等多种疾病时颇有疗效,结合中医学伏邪理论探讨本病,可认为正气不足、风伏肺络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治疗应当以鼓舞正气、祛风外达为原则,应用补益肺脾、祛风宣肺之品并随症加减,以恢复肺金宣肃之功。目前临床运用中医伏邪理论治疗CVA的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尚未开展,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王月娇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