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法经典而论咳嗽 师古不泥古而治咳嗽
发布时间:2018-01-19 00:00:00
发布时间:2018-01-19 00:00:00
徐灵胎,原名大椿,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终年79岁,江苏吴江人。徐氏天生聪明过人,博闻强识,医学、音律、水利等无一不精。其医学理论造诣精深,临证精准,为当时和后世医家所称颂。徐氏自学成才,无师自通,深研内、难、本经、伤寒、金匮、易理等,著作颇丰。徐氏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在《医贯砭》、《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著作中,兹就其关于咳嗽的认识及其治疗特色,总结如下。
尊古法经典而论咳嗽
徐氏诊治疾病极为精准,其在《兰台轨范》中强调:“欲治疾者,必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病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可见,徐氏治疗疾病重在审证求因[1]。
审证求因
审证求因,即剖析病症与病因的关系,是确定治疗方向的关键,即所谓审因论治。徐氏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至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有阴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疰,此为病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1]。”说明同一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导致,需深入分析判断,勿犯“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之戒。徐氏抨击时弊,指责时医“不问其本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愈而反增病,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1]”,言语虽犀利,但此感悟源于其多年行医而见庸医误治无数,不忍病人因误治死去,足见其大医精诚,胸怀慈悲之心、医者之心。
徐氏对疾病的认识必引经据典,其论咳嗽援引《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不一定都是肺脏的病邪所致,五脏六腑的病邪均有可能导致咳嗽。又引“皮毛者,肺之合也……因而客之,则为肺咳[1]”,认为体表皮毛受了寒气,内伤肺之娇脏可致咳嗽。同时,徐氏认为寒凉饮食入胃后,寒气可循肺脉上犯于肺,内邪与外感寒邪相合,发为肺咳,即咳嗽可由外感内伤所致,与张景岳论治咳嗽的观点[2]相同。其在《兰台轨范》提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认为湿邪、水饮会影响肺治节的功能,阻碍气机的调节、肺的宣发肃降,从而引起咳嗽。《外台秘要》将咳分为十咳,包括风咳、寒咳、支饮、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和厥阴咳[3]。徐氏亦赞同此种分法,其认为唐朝以前的医学典籍与宋朝以后各医家著作比较,更能继承与发扬中医经典的思想。遵循古法的思想在徐氏的著作中有充分体现。
理论创新
徐氏在《医学源流论》中创造性地提出“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1],认为咳血之人,血止而咳者,日嗽夜嗽,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而死矣,最终咳血之人并不是死于吐血,而是死于咳嗽,原因为咳嗽不止,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徐氏指出,肺病,则不能输精于脏腑,一年而脏腑皆枯,三年而脏腑竭。其精读经典,以判断疾病转归,认为咳嗽乃“真劳不治之疾”。
师古不泥古而治咳嗽
徐氏曾发感叹:“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之稍误,即贻害无穷”[1],其临证考究四十多年,而后才对治疗咳嗽比较得心应手,告诫后学之人对于咳嗽的治疗要潜心参究,不能轻视。
因人而异
徐氏认为,治疗疾病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谴药制方,《医学源流论》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1]。”七情六淫是一样的,而受感之人的体质、生长地域、个人性情、年龄、食物、天气、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方面均有不同,徐氏提醒医者,无论是何种疾病,应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进行个体化治疗,观点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4]类同。
崇尚经方
徐氏崇尚“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1],临证好用古方,认为“昔者圣人之制方,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偶,而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不穷”[1],经方药味少而精,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对于咳逆上气之咳嗽,兼喉中水鸡声治以射干麻黄汤;兼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治以皂夹丸;由肺胀所致咳逆上气治以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对于咳者,兼脉浮则有风邪在表,治以厚朴麻黄汤;兼脉沉则伏饮在里,治以泽漆汤。对于痰饮所致之咳嗽,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除葶苈大枣泻肺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小青龙后,发泄已甚而气冲,故此方五味子不与干姜同用,专予敛肺)外,其余各方皆有五味子、干姜[1]。徐氏在《伤寒类方》中论道:“古方治嗽五味干姜必同用,一以散寒邪,一以敛正气,从无单用五味子治嗽之法,后人不知,用必有害[1]。”单用五味子易收敛热嗽者肺中风火之邪,痰涎深入肺脏,而后难以治疗。
师古不泥
对于老人虚嗽,徐氏以观音应梦散治之。此方由人参和胡桃组成,人参入肺经,益肺气,胡桃补肾益肺,纳气定喘,老人多有肾虚之证,肺肾互为母子,脏腑相关,二者合用共奏补气、纳气、定喘嗽之功。对于小儿咳嗽,以补肺阿胶散治之。小儿乃纯阳之体,最宜清凉,方中马兜铃、牛蒡子、阿胶、杏仁共奏清肺、润肺、止咳之功,小儿脾胃之气羸弱,加糯米、炙甘草补脾益气。对于久嗽者,以苏子煎、十味丸、久嗽上气心胸烦热吐脓血方、人参蛤蚧散治之,四方各有所主,苏子煎治疗单纯久嗽,方中苏子、杏仁、白蜜、生姜汁共奏降气化痰、润肺止咳之功,地黄汁清热滋阴;十味丸治疗兼有肺痈者,方中麻黄、白前、桑白皮、射干、百部共奏宣通肺气、止咳降逆之功,白薇、生地黄、地骨皮清肺凉血,陈皮行气化痰;久嗽上气心胸烦热吐脓血方治疗兼有寒嗽者,方中苏子、杏仁、生姜汁、白蜜行温肺、润肺止咳之功,鹿角胶温补先天肾命,因久嗽易生寒热错杂之征,以生地汁除久嗽之郁热;人参蛤蚧散治疗兼虚喘者,方中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肺,蛤蚧补肺肾、定咳喘,川贝、杏仁、知母、桑白皮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此外,对于上气咳嗽,以杏仁煎、疗上气方、鲤鱼汤或葶苈丸治之,四方各有不同。杏仁煎治疗单纯上气咳嗽,为平和之方,但其中苏子需水研绞汁方有效;疗上气方治疗兼有支饮者,此方脱胎于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泻肺之壅胀,去肺之支饮;鲤鱼汤治疗兼有水声,身浮肿者;葶苈丸治疗兼有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者,即里有水热互结之症。对于咳嗽兼痰饮者,其人胸膈烦闷,涕唾稠粘,痰实咳嗽,咽嗌不利,以金珠化痰丸治之。对于咳嗽失音者,以清音丸治之等[1]。
药物加减
徐氏主张用药当如用兵,或绝其内应以防旧疾复发并病,或用引经药以作向导之师,或寒热反用以防格拒,或分而治之使前后不相救,或合而治之以捣其中坚,或更益精锐以攻衰退之病邪,或峻补以护疲惫之体,应根据病情的不断变化对药物进行加减[1]。咳嗽的病因尤为复杂,易生寒热错杂之证,要求医者根据寒热轻重不断调整药物,其用药加减更为频繁。徐氏在《医学源流论》中论道:“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1]。”此观点强调了用药加减的重要性,欲使古方投之必效则要求依伤寒、金匮、本经之法加减,将用药调整到与病情一致,启示医者应熟读经典而晓医学之道,而非出口则言“古方难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5]。
针砭时弊
自明朝以后,温补之学盛行,尤以赵养葵之学说为首。徐氏对此深恶痛绝,谓当时之人“不怕补死,只怕虚死”。赵养葵在《医贯》中提到:“脾实则肺金有养,皮毛有卫,已入之邪易以出[6]。”徐氏辩驳道:“邪已在内而补之,则补邪也,当改为已入之邪,终身不出[1]。”徐氏主张外感咳嗽应以驱邪为主,忌讳多用、滥用补药,以犯“闭门留寇”之过,其在《慎疾刍言》云[1]:“咳嗽由于风寒入肺,肺为娇脏。一味误投,即能受害,若用熟地、麦冬、萸肉、五味等滋腻酸敛之品,补住外邪,必至咯血失音、喉癣肛痈、喘急寒热。近者半年、远者三年,无有不死。”其言虽骇,但实有道理,以滥用补药致患者误治,医者之过也。徐氏还提到,时医嗽药多用桔梗,实际上是不明仲景之意,桔梗甘草汤乃治疗少阴之喉痛,非治咳嗽清降之法,服者往往气逆痰升,不得安卧,故治疗咳嗽宜以清解肃降化痰之法。
小 结
纵观徐灵胎诊治咳嗽之法,其遵从经典而不盲从,临证好用经方,亦不排斥时方,诊治必先审证求因,根据每个病人不同情况进行谴药制方,其人对滥用补药之医者深恶痛绝,对赵养葵为首的温补派提出批判性见解,告诫后来医者应熟读经典,遵从辨证论治之观念,勿要以个人之喜好滥用药物方剂,其严谨治学的精神和临床的思想均值得后世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洋.徐灵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30.
[3]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48.
[4]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
[5]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
[6]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
作者:刘铨,陈文锋
改编自:徐灵胎论治咳嗽浅析
上一篇 : 朱文元加减治疗 胃脘痛案 梅核气案 痛经案
下一篇 : 治失眠主方证及衍生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