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属“咽痹”“咳嗽”“梅核气”等范畴。在临床工作中,本病在四诊合参后证型基本可分为风邪犯肺证、肝郁痰阻证、心火上炎证、相火浮越证、胃气上逆证、气血瘀阻证等六证。目前西医给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或止咳化痰药物治疗,但疗效不明确。今结合临床所见,对喉咳之风邪犯肺证作一举隅。
风邪犯肺之喉咳多为邪客肺经,肺气失宣;或外感误治,邪伏肺经。此类喉咳发病时间短,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以咽痒、呛咳、痰色黄白、咽干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若风邪挟寒者,可予三拗汤、荆防败毒散、射干麻黄汤及小青龙汤等方加减;若风热犯肺者,可予桑菊饮加减;风燥者,可予杏苏散或桑杏汤加减。若伏风久遏不退入于里,发为久咳顽咳,治疗则需用虫类药物,如辛散入络之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等。
陈某,女,52岁,2019年2月4日初诊。主诉:干咳3月余。多次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类药物,无明显效果。症见干咳剧烈,夜间常咽痒咳嗽,影响睡眠。患者恐癌心理较重,于多地就诊,行胸部MRI未见明显异常。鼻窦CT示:上颌窦黏膜增厚,余窦腔未见明显异常,纤维鼻咽镜示:鼻腔黏膜红润,双中下鼻甲正常,鼻道内未见异常分泌物,咽喉部黏膜充血伴毛细血管扩张,双侧扁桃体无肿大,会厌形态正常,双侧声带动度可,闭合良好,无结节、息肉。后服用半月余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片)、止咳化痰药(川贝枇杷膏)、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效果欠佳,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咽痒咳嗽,偶有少量白色黏痰,畏寒怕冷,咽干、口渴喜热饮,饮后自觉喉中稍舒,口臭、口中黏腻,小便略黄,大便正常,饮食、睡眠欠佳。查体:咽后壁不红肿,可见散在淋巴滤泡并少量毛细血管扩张。舌淡,薄白苔,舌体稍胖,舌边有齿痕,脉沉。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
处方:炙麻黄20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5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细辛3克,百部15克,石膏15克,知母15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酸枣仁10克。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温服。
七剂后患者夜间基本无咽痒咳嗽,日间言语多时咽痒、咳嗽呈阵发性,频率较前明显减轻,无口臭、口黏腻之证,夜寐安。遂于原方去酸枣仁、石膏、知母加僵蚕10克,蜈蚣1条,十剂。服后诸症皆消。随访一个半月,患者无咽痒、干咳、咽干、口渴等症。
按:患者以咽痒咳嗽、畏寒怕冷、喜热饮为主证,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风寒犯肺、痰湿困脾之喉源性咳嗽,故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以解表散寒、清利咽喉为法,散中有收,开中有合,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利咽之功。然患者又有口臭、口中黏腻等郁热之象,故加入石膏、知母稍以清热,也有于大队辛温燥热药物起佐制之意。二诊又加蝉蜕、蜈蚣息风通络,镇咳利咽。诸药合拍,效如桴鼓。(郭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