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疫论》谈新冠肺炎防治
发布时间:2020-03-2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03-27 00:00:00
新冠
成书背景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江苏苏州人吴又可撰述的《温疫论》是中医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之作。据《吴江县志》记载,1642年前后,苏州一带连年疫病流行,每一次疫病都造成了巨大伤亡,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正如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所言:“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当时的医界对疫病认识不足,因疫病初期与伤寒或
防治疫病的理论特色与临床经验
在《温疫论》开篇,吴又可就以创新的思维质疑了中医学旧有瘟疫理论,指出当时那场瘟疫的病因并非传统认识的“非其时有其气”,其“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感染者“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传播途径为“自口鼻而入”。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疫病的病位“内不在脏腑,外不在
温疫初起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温疫论》详细描述了当时温疫初起的临床表现和发展规律,即:“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
吴又可认为,在温疫初起阶段,尽管一些患者具有恶寒、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虽然同是感染疫邪,但感邪有轻重、体质有盛衰、感染人群有千差万别的病因,这些因素导致病人的病情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临床经验丰富的吴又可又提出了达原饮的临床加减,彰显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
达原饮治疗温疫初起的疗效,在书中也有详细记载:“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
温疫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温疫的发展速度迅疾,一般在2~3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进入急性期或严重阶段。吴又可在《温疫论》中以
如果服用达原饮未能缓解,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气内陷。此时临床表现为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高热烦躁、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等。此时主要病机为“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侵犯阳明胃经所致,宜及时用白虎汤(石膏、
如果病情未能在阳明经证期得到控制,继续进一步发展,此时患者易出现舌上纯黄色,甚至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并伴有烦躁、高热等症状,这是邪毒最重的状态。疫邪侵入阳明之腑导致恶阳明腑实证,应当“急投大承气汤”(
邪伏膜原—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是吴又可依据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疫病传变基本规律。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温疫的发展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诚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言:“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所以临证不可拘泥于此,应当审因论治,随证变化加减治疗。其中,最关键的是用药要及时,药量要达到有效剂量,即“早期、足量”,不可迟缓或投缓剂。吴又可在此谆谆告诫:“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与新冠
临床表现类似
阳明经证乃火热之邪侵犯阳明经所表现之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病情严重时多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的病象。依据上述阳明经证的常见症状可以认为,阳明经证与
理论密切相关
清代乾隆时代名医黄元御以渺目之恨,苦究岐黄精义,认为“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四圣心源》),实乃发陈出新之论。明确肯定阳明经证的临床表现以肺金病理特点为主。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上连喉系,下通心肝之窍。司呼吸出入居上以镇诸脏,而压糟粕,以行于大肠,出纳清气,以出浊物”(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虽然中医学之肺并不等同于西医学解剖之肺,但依据二者均具有“司呼吸”的功能,可以认为中西医之肺在这一点上应当是基本一致的。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理表明,肺气的功能与大肠的功能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肺气宣发,大肠之气畅通;大肠之气郁滞,易引起肺气郁滞,甚至出现气郁化火的病理表现。因此,中医学常用宣肺之法治疗
综上所述,《温疫论》中吴又可总结的温疫初起之后,依次出现的阳明经证与阳明腑实证的传变规律与新冠
上一篇 : 新冠诊疗方案内闭外脱证为何用山茱萸
下一篇 : 夏季胃肠型感冒 绿豆红糖加陈皮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