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色和优势
发布时间:2020-04-2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04-28 00:00:00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在COVID-19疫情暴发后,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应用,不仅委派张伯礼院士、仝小林院士等高级别专家组多次深入武汉临床一线,设立中医定点医院、独立病房,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1中医对COVID-19的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从人体分离的新的病毒菌株,中医古籍中没有记载,但古代医家根据发病方式和流行趋势,将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疾病统称为“瘟疫”,又名“疫疠”“疫病”,故COVID-19亦归属中医“瘟疫”的范畴。
1.1病因病机的复杂性
病因病机是医家认识疾病的基础,是通过观察机体阴阳的消长、病邪的进退、病变所在的脏腑、
由此可见,各医家根据各自治疗经验,结合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压力和体质特征等综合因素对疫毒病机的看法略有不同,但多数都认为此次疫毒含有湿疫,可夹寒、化燥、伤阴等,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肺、脾。《灵枢·九针论》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医学源流论》又提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故此湿疫之外邪容易侵袭肺脏,导致肺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且,湿为阴邪,易伤脾阳。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故脾气虚弱时,易导致“土不生金”的脾虚肺弱之证。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气虚弱亦可累及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故此次疫毒主要表现为湿疫,涉及的脏腑主要为肺、脾。但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肺脾功能若长期失常,久可伤及其余脏腑。因此,要明确和掌握COVID-19的病因病机,方可利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全面认识、科学诊治COVID-19。
1.2临床表现和证候的相似性
临床表现是医家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通常表现为患者罹患某种疾病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变化。证候作为
综上可知,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差异性,导致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证候类型虽略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湿邪侵犯卫表,随后入里发生传变,证候类型基本可分为疫毒阻肺、疫毒内陷、内闭外脱和正虚邪恋。疫毒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此次疫毒侵袭机体后,容易导致肺气受阻,表邪不解,可迅速入里导致疫毒内陷,更甚者表现为内闭外脱。经药物治疗后,后期可表现为正虚邪恋。因此,医家在临床诊治COVID-19时,要及时掌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传变特征,明确患者属于哪个证候类型,切实发挥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现实意义。
2中医药对COVID-19的防治
2.1早期干预
《素问·刺法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治未病理念是中医一直倡导的防病养生谋略。治未病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3个层面。吕沛宛等[7]提出把
综上,对待COVID-19的早期干预,不仅可以采用
2.2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是指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组成部分[11]。《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医理辑要·锦囊觉盾编》云:“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对于COVID-19,仝小林等[1]指出,寒湿疫毒侵袭人体后,会随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化热、化燥,耗伤阴津,老年患者容易出现危重的症状,甚至死亡,年轻者较易康复。齐文升主任在微信图文“经方与急危重症”中公开提出要根据疫毒在人体的寒热转归,给予不同的清热
《景岳全书》有云“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因此,无论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还是改善和扭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导致的病理体质,医家们都需要运用体质学说对中医药防治COVID-19进行指导,根据各种体质类型进行辨体防治,不同的体质特征采用不同的膳食或药物进行调理,才能减轻COVID-19的病变程度,缩短病程,使COVID-19患者的病情趋于向好,或减少COVID-19的发生。
2.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医者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判断、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是医家运用理法方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COVID-19的防治,临床中医辨证论治多采用临床分期与辨证结合的方法。仝小林等[1]认为初期患者多有寒湿袭表的临床表现,可选用达原饮、藿朴夏苓汤、神术散以除秽化浊,散寒祛湿;中期患者多为疫毒闭肺,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葶苈
基于此,可知COVID-19主要分为初期、中期、危重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治疗原则初期时以解表祛邪为主,中期祛邪,危重期回阳救逆,恢复期以益气养阴为主。药随证变,因此,医家要深入开展COVID-19的证候学研究,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才能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临床疗效,提升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临床水平,发挥好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特色和优势。
2.4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内容是指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四圣心源》云:“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此次疫情的发作就是源于时行戾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又云:“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即人能顺应四时的变迁,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其生命源泉。故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在防治COVID-19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徐旭等[10]指出,南方多湿,预防COVID-19可多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灵枢·五癃津液别》又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COVID-19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仅有地域差异,而且还会随着气候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防治COVID-19的过程中,不能只孤立地看待临床表现,还要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患者所处的地方水土、四时气候、体质年龄等,将COVID-19患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COVID-19患者的病情变化或普通群众的身体状况,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问题与展望
COVID-19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地降低了COVID-19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目前关于中医药防治COVID-19仍缺乏较为系统完整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笔者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从早期干预、辨证论治、体质学说和整体观念4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特色和优势,以期为防治COVID-19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更好地推广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作用提供医学证据。
青海大学
上一篇 : 中医“暑湿感冒”香薷是对症良药
下一篇 : 反复“感冒”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