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病 善变善动“风为百病之长”

发布时间:2018-04-25 00:00:00

风病善变

风有内外,涉及肺肝。外风为六淫之首,属春令主气,流动于四时之中。“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首当其冲。其他外邪伤肺,也常以风邪为先导。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肝病则风从内生,故有“肝风内动”之说。

周老认为风病之所以善变、善动,与“风为百病之长”的特性有关。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使是内生五气也多因风而起,因肝为风木之脏,乃五脏之贼,故临床上不但有风寒、风热、风温、风火、风湿、风水、风燥、风痰、风毒等诸多病邪乘“风”作乱,而且还有肺风、肝风、脾风、肾风、脑风、肠风等诸多脏腑因风为患。风病善变不但表现在易与它邪复合为患,而且还易相互转化,变化多端。如阳热素盛的病人外感风寒,极易转为风热,风热进而可以变生风火,风火相煽则易引动肝风而出现高热、抽搐。尽管“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风苛毒”来势强劲,或与它邪复合为患,其病变范围可涉及周身上下,表里内外。

外风首犯肺卫,因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为最常见。内风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晕、震颤、肢体麻木、不遂、痉厥为主,有虚、有实。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外风虽可入里,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及表,病及经络,但其病位表里主次有别,治法用药亦有差异。

风的临床特点:善行而数变,病情突然发作,来去无常,或变化多端,病变部位游走或动摇不定。常见急性发病,与过敏性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密切有关。如风入关节、肌肉,则游走疼痛,部位不定,表现为风邪偏盛的行痹;风犯肺窍可致过敏性鼻炎,表现喷嚏时作,鼻痒流涕,忽然而作,忽然而止;血热风盛则见皮肤风团痒疹,红赤灼热,时作时止;风遏水阻可见突然眼睑浮肿,四肢和全身皆肿;风邪入络,肝不主筋,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若肝风与痰、火相互搏结,随气上逆,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如此种种,皆与风病善变有关。

风的治疗原则:外风宜祛,内风宜熄。但在外风引动内风时,祛风与熄风两法可以并用。祛外风药中,周老常用羌活、细辛、白芷、藁本以祛风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风散热,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祛风止痒,桂枝、浮萍、香薷祛风消肿,防风、苏叶、苍耳草、蝉衣祛风抗过敏,秦艽、豨莶草、桑枝、丝瓜络祛风通络,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祛风止痉。息内风药中,周老常用石决明、代赭石、牡蛎、龟板(金石重坠药和介类潜阳药)镇肝熄风,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凉肝熄风,生地、阿胶、白芍、鳖甲滋阴熄风等。

对祛风药的运用,周老还强调当注意同中求异,如发散风寒类药,紫苏能和中,荆芥能止血,防风能止泻,各具殊能。风虽有内外之分,但彼此之间又不能绝对分开。如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历经了由外风到内风的过程,但并不等于治外风药不可用以治疗内风,临床上治疗中风的中络、中经证,肢体经络不遂的,用治外风的防风、秦艽、全蝎、僵蚕、地龙等,亦每获良效。又如治内伤头痛,常配合藁本、蔓荆子、白芷等治外风药,也有很好的效果,即说明了这点。

寒多阴伏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外寒”,故病人常有畏寒怕冷,背寒,脘腹冰凉,四肢清冷,喜温喜暖等表现;寒性凝敛,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常见头、身、胸、腰、脘腹疼痛,且痛处不移,遇冷尤剧;寒主收引,易侵入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寒邪还可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

寒从外来,肺卫常首当其冲;寒自内生,多因阳虚阴盛所致,尤以命门火衰为主,涉及心脾。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影响。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阳气,导致寒从内生。寒多阴伏通常与现代医学的代谢功能低下、风湿性关节炎及多种疼痛类疾病密切相关。

由于寒邪既可伤阳,又有凝滞、收引之性,而阳气一伤,阴寒更胜,凝滞、收引之势更大。轻则伤于卫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重则直中脏腑,阴盛阳伤,称为中寒,故《医学心悟》说:“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若外寒伤人,留而不去,也易从体表而渐入肌肉、筋骨,直至深伏脏腑。若素体阳气不足,一旦感寒,还易形成太少同病、表里俱寒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中冰箱、冷柜等制冷设备的普遍使用,冰啤、冰镇饮料的大量饮用,也易使寒伏于里,脾阳中伤;即使是炎夏季节,也可因暑热蒸迫,汗出毛孔大开,骤入低温空调房间,外寒乘隙伤人,肺卫之阳易损。或着装露脐祼背,外寒易入任督,伤耗元阳。我国南方一带又有喜饮凉茶的习惯,相习日久,寒饮伏胃,中阳易伤。特别是目前受“炎”症类疾病的影响,印定眼目,用药偏寒凉者多。甚至遇到感冒的病人,不是解表祛邪为先,动辄应用大剂量“板蓝根”清热解毒药以抗感染为目的,每易造成外邪遏伏,而迁延难愈。对个别体质虚寒的病人,大量的输液治疗也易造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寒湿内伏情况。可见,寒邪伤人在现代途径多端,不可等闲视之。

寒邪的治疗原则,外寒宜散,内寒宜温宜补。若寒邪束表,肺卫不宣,周老常用麻黄、桂枝、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散寒;若寒凝骨节,气血不通,则用制川乌、制草乌、细辛、羌活散寒除湿;若寒中太阴,脘腹冷痛,呕吐下利,则以理中汤温运脾阳为主;若大寒犯心,心胸剧痛,引及肩背,则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通逐寒止痛为要;若寒伏少阴,心肾阳衰,四肢逆冷,“脉微细,但欲寐”,则以四逆汤回阳救逆为急。

对温阳散寒药的运用,周老认为附子善行,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干姜温中,守而不走,长于散寒、化饮;肉桂助阳,引火归元,膀胱气化不利、虚火浮越者应予首选;桂枝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寒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泻者尤妙;肉豆蔻温暖脾肾,飧泄、滑利者最宜;补骨脂性降而善闭,能纳气定喘,止带浊、泄泻。至于胡椒温胃,丁香降逆,花椒散寒,皆为周老临床所常用。(郭立中)

来源:中国中医报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